在上海这座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都市中,眼科健康日益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眼科的骨干力量,陈培正医生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积淀和临床创新,成为患者心中光明的守护者。他深耕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等复杂眼病的诊疗领域,以微创手术技术著称,不仅为无数患者重塑清晰视界,更以科研与教学的多元贡献推动着华东地区眼科医疗水平的整体跃升。
一、临床专长:微创技术的引领者
陈培正医生的临床实践聚焦于高难度眼科手术的精准化与微创化。在华山医院眼科团队中,他尤其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其手术以创伤小、恢复快为特点,针对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他创新性采用“分阶段联合治疗”策略,即先通过激光控制视网膜病变,再行白内障手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在微创技术应用中,他注重个体化方案设计。例如对于复杂性青光眼患者,他结合前房角镜与OCT影像数据,个性化引流通道位置,使术后眼压控制达标率提升至92以上。这一成果曾获上海市医疗技术创新奖,并被纳入《华东地区青光眼诊疗专家共识》作为推荐方案。
二、科研教学:学术前沿的开拓者
作为博导及学科带头人,陈培正医生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团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分子诊断”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血清miRNA-21作为早期生物标志物的价值,相关论文发表于《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为早筛早治提供新路径。他参与研发的“可降解药物缓释眼内植入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技术有望解决术后炎症控制的难题。
在教学领域,他主导华山医院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改革,建立“分层进阶式”培养模型。该模型将显微操作技能分解为12项标准化模块,通过虚拟仿真训练平台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操作,使年轻医师手术失误率下降47。他主编的《眼科微创手术操作图谱》被列为上海市专科医师培训指定教材,并培养出3名“上海市青年医师奖”获得者。
三、患者关怀:人文医疗的践行者
在陈培正的诊室里,患者体验始终是核心关切。他推行“双时沟通制”,即初诊预留20分钟面谈时间,确保充分了解病史;术后复查增设10分钟心理疏导环节,缓解患者焦虑。这种模式使门诊满意度连续五年保持在99以上,相关经验被上海市卫健委推广至43家公立医院。
针对老年患者群体,他牵头开发“可视化健康教育系统”。通过3D动画演示手术流程,辅以沪语版术后护理语音指南,解决高龄患者理解障碍问题。这一创新获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优质服务项目奖”,并助力华山医院眼科于2023年获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示范单位”。
四、社会影响:公益行动的推动者
陈培正医生积极投身公共卫生事业。作为“长三角眼科联盟”专家组成员,他每年带队赴安徽、浙江基层医院开展公益手术,累计完成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超过800例。在2024年平湖市“乡贤医疗工作站”项目中,他主导的眼科义诊单日接诊195人次,其中11例复杂性眼疾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转入华山医院获得救治。
他主导的“社区青光眼筛查计划”已覆盖上海12个街道,采用AI眼底影像初筛+专家复核模式,三年内筛查高危人群3.2万人,使青光眼致盲率下降18。该项目入选上海市“创新医疗服务品牌”,相关数据被写入《中国青光眼防治蓝皮书》作为区域性防控模板。
五、未来展望:光明事业的革新者
面对眼科领域的技术变革,陈培正团队正聚焦两大方向:一是探索基因编辑技术在遗传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与中科院合作开展CRISPR-Cas9载体递送系统研究;二是开发“智能眼病管理系统”,整合可穿戴眼压监测设备与AI预警平台,实现青光眼患者的全周期居家管理。
他提出“精准防盲网络”的构想,呼吁建立覆盖长三角的眼健康大数据中心,通过多模态影像共享与远程诊断,缩小区域诊疗差距。“未来五年,我们将从单一疾病治疗转向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这需要政策、技术与人文的三重协同”,他在2024年东方眼科学论坛的主题发言中如是说。
从手术台的精准操作到基层社区的公益足迹,从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到诊室里的温情守护,陈培正医生以多维度的专业实践诠释了当代眼科医师的使命。在华山医院“卓越眼科中心”的建设蓝图中,他所引领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模式、人文关怀与公益实践深度融合的路径,不仅为患者带来光明希望,更为中国眼科医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未来,随着基因治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光明的疆域”必将进一步拓展,而医者仁心的温度将始终是医疗创新深厚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