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城市,在儿童近视防治领域形成了公立专科医院引领、民营机构补充的服务网络。在公立体系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凭借全国的眼科声誉,其小儿眼科与斜弱视学科对复杂近视合并斜视、弱视的诊疗具有显著优势。该院不仅提供常规验光配镜,更建立了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针对高度近视并发症开展精细化干预。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其创新推出的“一站式”近视防控门诊将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全流程(检查、试戴、随访)整合于同一区域。2023年升级后,该门诊增设离焦软镜验配服务,并配备视光师团队,显著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解决了传统模式下跨区域奔波的痛点。
民营机构方面,上海和平眼科医院通过特聘公立医院专家模式(如褚仁远、王晓瑛等)提供高水准服务,尤其在小儿斜视手术领域特色突出。该院陈培正副院长团队擅长显微镜下微创矫正手术,并建立了个体化弱视训练体系。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普瑞眼科医院等依托连锁化运营优势,在浦东、静安等区域设立分院,提升了近视服务的可及性。
二、技术创新与特色服务
面对儿童高度近视防治难题,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乔彤团队的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该团队将全麻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技术应用于后巩膜加固术的术前评估,通过动态血流监测精准判断视网膜微循环状态,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影像学依据。该团队采用改良生物硬脑膜补片术式,三年内完成400余例手术,术后视力提升显著。
在近视防控的前端干预中,上海多家机构引入前沿光学技术。例如,依视路星趣控高非球微透镜镜片在温州医科大学的6年临床试验中证实:相比普通镜片,其延缓近视进展效果达1.95D(屈光度)。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何鲜桂教授指出,此类技术需结合“远视储备分级管理”策略——对未近视儿童根据储备值(充足/不足/临界)制定差异化干预方案,如增加户外活动或配戴离焦型平光镜。
三、全周期近视管理体系
上海市的政策支撑是儿童近视防控的基石。《上海市推进眼健康行动计划(2023-2025)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该体系的核心是三级网络协作:社区中心负责初筛建档,区域医院承担常规矫正,市级专科中心攻坚疑难病例。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不仅提供基础验光服务,还与遗传研究所合作推进高度近视基因检测,从解剖学、遗传学多维度构建风险模型。
四、挂号与就医优化建议
预约需关注三大渠道:
1. 公立专家资源:五官科医院“小儿眼科与斜弱视学科”通过官网/公众号放号,暑期高峰需提前两周预约;上海和平眼科医院可同步预约公立特聘专家(如丁月琴、陈培正),号源竞争较小。
2. 特色门诊服务: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OK镜门诊综合体”开通绿色通道,初检复诊半日内完成;上海市儿童医院开通“高度近视专病门诊”,需携带既往屈光档案。
3. 技术创新机构:对疑似病理性近视患儿,可具备基因检测及FFA评估能力的上海市儿童医院;需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者,可优先考虑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个体化方案。
科学防控的“上海模式”
上海儿童近视防治的核心优势在于资源协同(公立与民营互补)、技术创新(如FFA联合手术、基因筛查)及管理体系化(从社区筛查到三甲诊疗的全周期覆盖)。未来发展方向聚焦两点:一是持续推进近视防控“关口前移”,如何鲜桂教授强调的远视储备管理;二是深化疑难眼病诊疗能力,如乔彤团队探索的高度近视全疾病周期闭环模式。
家长在选择时应避免盲目依赖医院排名,而需结合儿童实际情况:
终目标是通过早发现、科学分诊和精准干预,将儿童近视发展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守护孩子的视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