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严峻的儿童近视问题,在上海这座医疗资源丰富的城市,家长们常陷入“选择困难”——公立专科医院还是私立眼科机构?普通配镜还是系统防控?本文将系统梳理上海儿童近视诊疗的专业资源,从医疗机构选择、特色服务、专家团队到常见误区,为家长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专业眼科医疗机构
公立专科医院稳居近视防控核心地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作为国内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是卫健委直属的眼耳鼻喉疾病诊疗中心,其近视防控门诊以性和规范性备受认可,年接诊量庞大且科研实力雄厚。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则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依托背景开展全市儿童视力筛查与流行病学研究,其推出的“一站式”近视防控门诊整合了从筛查到干预的全流程服务,极大提升了就诊效率。
综合医院儿科眼科同样不容忽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是临床重点专科,以眼眶病与眼视光双轨并行,尤其在高度近视并发症治疗领域颇具口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则是儿童眼病诊疗的标杆,拥有独立病房和年超14万人次的门诊量,专设近视眼、高度近视眼等9个专病门诊,并与多学科建立协作机制,适合合并全身性疾病的复杂近视患儿。
特色诊疗服务
“一站式”服务模式正成为行业趋势。上海市眼科医院率先推出的儿童近视防控及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门诊综合体,将检查、试戴、验配、回访集中于独立区域,避免家长儿童跨楼层奔波。该模式还引入离焦软镜等新技术,为对护理液过敏或住校学生提供日抛型防控选择,兼顾安全与便捷。此类服务显著缓解暑期就诊高峰的压力,单日可承载更多患者,减少预约等待时间。
个性化防控方案需匹配儿童特殊需求。针对低龄儿童视力发育特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强调散瞳验光的必要性:6岁以下需阿托品散瞳,6岁以上初诊者采用托吡卡胺散瞳,以区分真性与假性近视。在矫正手段上,公立机构普遍采取阶梯化策略——假性近视以调节训练和药物治疗为主;真性近视则综合采用OK镜、离焦镜片及低浓度阿托品,而非简单配镜了事。
专家团队与科研实力
人物引领临床创新。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团队在高度近视并发症手术领域取得突破,其创建的“眼眶外科内镜导航系统”提升了手术精准度;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院长邹海东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制定专家,提出“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的防控策略并阐释其科学原理。这些专家不仅推动技术创新,还主导诊疗规范的制定。
专科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服务质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作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组建了16名医师+12名高级验光师的团队,多数医师具备硕士博士学位及海外培训经历。上海市眼科医院许琰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则通过公益项目(如“放眼看世界”斜视慈善手术)下沉优质资源,并定期开展家长科普教育,纠正“戴镜加剧近视”等误区。
常见误区与科学选择
警惕市场乱象。当前近视矫正市场充斥各类“神药”“神器”,从廉价护眼贴到千元训练仪,宣称“逆转近视”“降低度数”。然而疾控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仍达51.9,部分家长花费数万元后,孩子度数不降反升。专家明确强调:真性近视不可治愈,只能通过光学干预与行为控制延缓进展。
避免认知偏差。部分家长抵触配镜,认为“眼镜依赖”或“越戴越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临床发现此类做法可能引发近视性弱视或斜视。另有家长盲目追求“高端技术”,却忽视基础防控措施。邹海东院长建议:碎片化户外活动累积每日2小时、每周14小时,阴天光照也有益;读写时遵守“一尺一拳一寸”原则,配合教室光源改造(全光谱灯具),比盲目购买仪器更有效。
在上海这座医疗资源富集的城市,儿童近视防控需要兼顾机构专业性、服务适配性与家庭科学认知。公立专科医院(如五官科医院、市眼防中心)与综合医院儿科眼科(如儿科医院、九院)构成核心力量,其“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方案及专家团队能系统应对不同复杂度的近视问题。家长尤需警惕市场伪科学产品,牢记真性近视不可逆,将防控重点转向户外活动、用眼行为干预及正规光学矫正。未来需进一步推动“防治联合”门诊覆盖社区,深化屈光发育档案信息化建设,让近视防控真正关口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