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眼科创立于1960年,历经六十余载发展,已成为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名老中医继承班导师单位及上海市中医眼科临床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科室以范新孚、邹菊生等名医学术思想为根基,融合现代眼科技术,构建了“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体系,年均服务患者超3万人次,年手术量达500余例,在复杂眼病防治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
科室团队拥有12名医师及3名技师,其中博士1人、硕士11人,高级职称占比75,博导2名、硕导3名,形成了一支兼具科研创新与临床实战能力的精英队伍。
特色技术:古方新用的创新实践
自制制剂研发是科室的核心优势。基于范新孚家传秘方研制的“双地首贞片”(原名滋阴补肾片),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总有效率达88.35;联合开发的“祛障灵滴眼液”总有效率82.5,显著延缓晶体混浊进展;“秦皮滴眼液”针对干眼症调节泪膜稳态,成为非手术治疗的重要选择。这些制剂体现了中医辨证与现代药理的深度结合,为患者提供了手术外的有效替代方案。
围手术期中西医协同方案同样突出。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科室独创“内眼术后方”,通过减少术后炎性反应和用量,加速视力恢复。数据显示,该方案使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下降30,平均住院日缩短2天。对于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疑难病,创新性采用中药注射结合抗VEGF药物(如“和营利水方”),在抑制新生血管渗漏的同时修复视网膜屏障,突破单一疗法的疗效瓶颈。
学术传承:经典理论的现代诠释
邹菊生教授提出的“柔肝健脾法”是科室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核心理念。该理论突破传统“肝肾阴虚”单一分型,结合湿性ARMD的渗出特征,创新性提出“脾虚湿困”证型,选用黄芪、茯苓等健脾化湿药联合针刺治疗。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案使湿性ARMD患者视网膜水肿吸收率提升40,视力改善率提高35。
邹氏团队进一步提出“目系脏腑再分属”学说,将西医解剖与中医藏象结合:如角膜上皮层属肺、基质层属肝;虹膜睫状体属心脾;视神经通路与“命门-心-胆”三级神经元理论相对应。这一学说为中医望诊融入OCT、眼底造影等现代技术提供了理论桥梁,实现了“无创化脏腑辨证”。
科研创新:基础与临床的双向转化
科室近五年主持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聚焦眼病机制与中药靶点研究。苏晶团队发现“滋阴补肾片”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抑制视网膜氧化损伤,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提供新机制;张殷建团队验证夏枯草中的熊果酸、木犀草素可调控VEGF/PEDF平衡,为青光眼、角膜炎的中药治疗奠定分子基础。
临床指南制定方面,科室牵头参与《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中医诊疗指南》等6项行业标准。其中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案融合耳穴压丸、熏蒸、针灸三阶梯干预,使轻中度近视进展减缓率达76.5,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团队建设:人才驱动的学科发展
人物刘新泉作为科室主任,是国内掌握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专家,累计完成手术4万余例。其团队对复杂性白内障(如青光眼术后、葡萄膜炎性小瞳孔)的手术优化,使脱位晶体复位超95。在“西学中”背景下,他系统整合谢立信的显微手术技术与邹菊生的辨证思维,提出“术后证型演变规律”,建立差异化的围手术期中药干预路径。
青年人才梯队培养采用“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模式。通过名医工作室跟师、IN4LL联觉因子专利技术培训、AI音乐疗愈等跨学科项目,培育复合型人才。近三年培养硕博研究生15名,毕业生获奖学金占比达30,多人承担课题。
传统智慧的现代突围
龙华医院眼科的实践印证了中西医协同的显著价值:一方面,中医整体观与治未病理念(如ARMD早期健脾化湿干预、白内障中药延迟手术窗口期)有效延缓疾病进程;现代技术赋能经典理论(如OCT量化黄斑水肿吸收率、夏枯草成分靶点筛选)推动中医标准化。
未来面临两大方向:一是深化“声香协同”等跨学科疗法的临床验证,例如AI音乐疗愈联合精油吸入对干眼症自主神经调节的机制探索;二是加强中药制剂循证医学研究,如“祛障灵滴眼液”多中心RCT试验,推动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正如邹菊生所言“洋为中用,发皇古义”,唯有以临床疗效为基石,方能实现中医眼科的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