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民医院眼科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方丽珍的双手正在为一位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精细的玻璃体切割操作。这样的场景已伴随她走过四十余载职业生涯,从师承“东方一只眼”赵东生教授的年轻医学生,成长为如今在视网膜脱离领域造诣深厚的人。她的手术刀下,数千双濒临失明的眼睛重见光明;她的教案中,凝结的临床智慧已培育出遍布全国的眼科骨干力量。这张手术台,既是她守护光明的战场,也是我国眼底病诊疗技术发展的时代缩影。
视网膜脱离领域的创新突破
方丽珍在眼底病领域的核心贡献集中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疗体系革新。师从我国视网膜脱离手术奠基人赵东生教授,她将传统外路手术与现代微创技术融合,在巩膜环扎术式上实现突破性改良。通过优化加压块位置选择和张力调整方案,使手术时间缩短35,同时将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提升至94的先进水平。这种技术改良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更显著降低了患者术后散光等并发症风险。
在技术创新基础上,方丽珍建立了系统的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路径。她与合作团队研究发现,急性玻璃体后脱离是视网膜裂孔的重要诱因,通过对95例临床病例的系统分析,提出“闪光感-飞蚊症加重-视野缺损”的三联征预警模型。该模型推动临床医生对高危症状保持警惕,使干性视网膜裂孔能在视网膜脱离发生前通过532激光及时封闭,避免病情恶化。这一成果被纳入《全国视网膜脱离诊疗规范》,成为早期干预的重要理论支撑。
多元临床技能的系统整合
眼外伤救治体系的构建彰显其综合诊疗能力。在长期救治工业眼外伤患者过程中,方丽珍建立了一套分级处理流程:对开放性损伤强调一期清创缝合时限度保留健康组织;对化学烧伤创新采用羊膜移植联合清滴眼;对复杂性眼内异物则采用术中超声定位联合微创玻璃体切割。这套体系使眼球保全率提升至90以上,相关技术被纳入《上海市眼外伤诊疗指南》。
眼部成形术领域的突破源于她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专项研修。她将整形外科理念融入眼科重建手术,在活动性义眼座植入术中独创“四针悬吊法”,解决传统术式易发生的义眼移位问题;针对上睑下垂患者设计的“提上睑肌复合体折叠术”,实现动态双眼对称性调节,术后并发症率下降40。这些技术创新使众多先天畸形患者重获正常容貌,体现“功能-形态双重修复”的现代眼科理念。
学术传承与技术推广
作为赵东生教授学术谱系的重要传承者,方丽珍构建了多维度的技术推广体系。她参与编写的《全国视网膜脱离暨C3F8推广应用学习班》教材,开创性地将手术操作分解为标准化模块——从间接检眼镜下裂孔定位技巧,到不同性质视网膜下液的处理原则,形成可复制的教学体系。该教材至今仍是基层医生掌握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核心读本,近五年累计培训学员超过2000人次。
在教学方式上,她倡导“三维实训模式”:术前通过虚拟现实系统进行巩膜顶压模拟训练;术中采用双人双目显微镜开展实时技术指导;术后建立视频病例库进行复盘分析。这种训练模式使学员手术规范达标率提升至89,相关经验在2017中国眼底病论坛作为示范性教学模式推广。她的学生中涌现出多位省级眼科带头人,如王方教授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研究中取得突破,发现巩膜扣带术后严重PVR发生的四大危险因素,延续着团队在眼底病领域的学术生命力。
眼底病诊疗的未来挑战
面对老龄化带来的眼底病挑战,方丽珍团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防控领域开辟新路径。通过建立“社区初筛-AI辅助诊断-专科转诊”三级网络,将DR筛查覆盖率提升60;对增殖期患者采用微创玻切联合术中抗VEGF注射,使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提升至92。这套体系有效破解了糖尿病患者随访率低的难题,成为慢性病防治示范项目。
在新生血管性眼底病领域,她推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通过OCT血管成像精准判定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状态,建立“抗VEGF药物-光动力疗法-中西医结合”的阶梯治疗方案。其中创新性加入的黄芪多糖制剂可显著降低注射频次,该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对病理性近视年轻化趋势,她主导的青少年近视防控项目采用角膜塑形镜联合视功能训练,使高度近视发生率下降35,相关经验正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应用。
四十年如一日守护在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线上,方丽珍的医疗生涯是一部微观的中国眼底病发展史。从赵东生教授手中接过的检眼镜,如今已演化为5G远程诊疗系统;她创建的视网膜脱离诊疗体系惠及大江南北,桃李芬芳。方丽珍的名字,已然铭刻在那些重见光明者的笑靥中,凝固在推动学科发展的技术规范里。未来眼底病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医者,在临床与科研之间架设桥梁,在传承与创新中追寻永恒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