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朝阳医院眼科门诊,等待区常坐满不同年龄层的近视患者——从渴望摆脱厚重镜片的青年,到备受老花与近视双重困扰的中年人。作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该院眼科依托前沿技术手段和专家团队,逐步发展为近视矫正领域的区域标杆。2024年初,随着常营院区正式开展“全飞秒近视矫正术”,其手术量显著提升,数十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标志着医院在屈光手术领域的技术闭环已然形成。这里不仅是视力重塑的物理空间,更是融合精准医疗与人文关怀的现代眼科实践样本。
技术实力
设备与术式双重革新支撑起北京朝阳医院近视手术的地位。2024年,常营院区引入全飞秒激光系统并成功实施手术,该技术通过角膜内制作微透镜并经2-4mm切口取出,显著降低角膜神经损伤,患者术后干眼症发生率低且视力恢复快。医院同步配备半飞秒、准分子激光及ICL晶体植入平台,形成了覆盖从低度近视到2000度超高度近视的完整解决方案,其中全飞秒适用于100-1000度患者,而ICL晶体植入可为角膜薄或超高度近视者提供“加法式”矫正。
专家团队的经验与科研转化能力是技术落地的核心保障。科室拥有陶勇(眼底病与葡萄膜炎专家)、葛程(全飞秒手术操作者)等多名主任医师,团队成员多次参与眼科技术培训项目。陶勇作为学科带头人,不仅主导复杂手术,还强调“精准眼病治理”的临床转化,推动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这支兼具临床与科研实力的团队,确保患者从术前评估到术后随访均获得循证医学支持。
个性化方案
医院严格遵循分型诊疗逻辑,杜绝“一刀切”式手术。针对角膜条件差异,全飞秒手术要求患者角膜形态正常且无圆锥角膜倾向;表层激光手术(如全激光)虽价格亲民(约8000-15000元),但仅适用于600度以下近视。对于角膜过薄者,ICL晶体植入成为优选方案,其通过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矫正1800度以内近视,费用约30000-45000元。这种分层设计使不同生理条件与经济预算的患者均有适配选择。
术前评估的严谨性直接关乎手术安全。医院设置20余项检查流程,包括角膜地形图、散瞳验光、眼底病变筛查等,耗时约2小时。葛程医生特别强调术前准备规范:停戴软性隐形眼镜1周以上、角膜塑形镜3个月以上,近两年度数不稳定者暂缓手术。例如一例700度近视患者,经全面评估排除圆锥角膜风险后接受全飞秒手术,术后4个月视力稳定且无反弹。这种系统化评估从源头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安全保障
建立全流程管理体系是控制风险的关键。术后24小时、1周、1个月、3个月的定期复查构成动态监测网络,内容涵盖眼压、角膜愈合及眼底状况。患者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人工泪液及抗炎眼药水,并避免揉眼、游泳等行为。数据显示,规范护理可使眩光、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降至5以下。一位术后患者描述:“用眼疲劳时仅短暂干涩,休息后即缓解”,印证了系统化管理的有效性。
针对公众对手术的认知误区,陶勇团队通过科普教育强化风险理性认知。他在访谈中明确驳斥“近视治愈论”,指出手术仅改变屈光度而非根治眼轴增长,高度近视者仍需每年散瞳查眼底。对于术后再近视问题,研究证实其多与患者未满18岁、用眼习惯不良或遗传性眼轴增长有关。此类透明化沟通既管理了患者预期,亦凸显医疗团队的专业责任感。
社会价值
医院积极践行分级诊疗与资源下沉。作为北京市眼科医疗高地,朝阳医院承担着技术辐射职能:连续20多年举办“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学习班”,为基层医院培训眼科医生;参与“光明行”公益项目,累计完成4万例免费复明手术。这种“技术输出+公益普惠”模式,正响应《“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每十万人口拥有3.6名眼科医师”的目标。
近视防控端口前移是另一重要使命。科室设立青少年近视防控门诊,由康皓等专家主导,通过角膜塑形镜验配、用眼行为干预延缓近视进展。2025年《近视管理白皮书》编委会的召开,进一步推动循证医学在临床的应用。陶勇指出:“遏制青少年近视率攀升需医教协同”,呼吁将户外活动时长、教室光照改造等纳入公共卫生政策,从源头减少“小眼镜”群体。
北京朝阳医院凭借技术精深化(全术式覆盖)、诊疗个性化(分型设计)及质控系统化(全流程管理),为近视患者构建了科学可靠的手术解决方案。陶勇团队对近视本质的理性阐释——即手术仅解决屈光问题而非治愈眼轴病变——体现严谨的医学观。未来,随着基因治疗、生物材料等领域的突破,近视矫正有望向更高安全性与长效性发展。而当下,医院更需持续推进三方面工作:深化基层医生培训以缩小区域技术鸿沟、拓展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跨部门协作、加强公众科普以消除认知误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跨越,真正守护国民“心灵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