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德州市中医院眼科诊室,孩子们安静地接受着医师的手法推拿,指尖在睛明、翳明等穴位间流转。这里是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小儿推拿防控市级基地”,也是德州地区推动中医特色技术融入近视防控的缩影。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1.9的严峻形势,该院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融合现代眼视光技术,构建起一套覆盖筛查、干预、管理的综合防控体系,让传统医学智慧为孩子的光明未来保驾护航。
中西医融合的防治理念
德州市中医院近视防控体系的根基在于中西医理论的深度结合。中医认为近视属“能近怯远症”,源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肝肾精血亏虚,导致目窍失养。这与西医“屈光不正”理论形成互补——医院在临床中既关注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生理指标,也通过辨证分型(如肝肾不足、脾虚气弱)制定个性化方案。2023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模式,提出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近视防治中的作用”。
在实践中,医院创新性提出“三级干预”策略:未近视时以中医体质调理和用眼行为干预为主;假性近视阶段采用推拿、耳穴压丸等促循环降眼压;真性近视后则结合光学矫正和中药延缓进展。这种分层管理理念与卫健委“关口前移”要求高度契合,尤其强调对幼儿园儿童的早期筛查,避免远视储备过早消耗。
“四明穴”技术临床应用
核心技术“四明穴小儿推拿法”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于娟教授的独创成果。该疗法以睛明(目内眦)、上明(眶上缘中点)、翳明(耳后乳突下)、光明(小腿外侧)四穴为主干,配合头颈背部经络推拿。2019年德州市中医院引进该技术后,数据显示:轻度近视患儿经1-2疗程(14天/疗程)干预后,视力改善有效率超80。
其作用机制得到多学科印证:一方面,手法刺激可改善眼周微循环,缓解睫状肌痉挛;通过足少阳胆经上的光明穴等远端取穴,调节肝肾功能,促进精血上荣于目。2024年,该院进一步将拔罐、磁疗等技术与推拿结合,形成“复合式中医干预方案”。一名接受治疗的10岁患儿家长反馈:“配合耳穴压豆后,孩子夜间眯眼症状明显减轻,验光度数两年未增长。”
三级防控网络建设
为实现全域覆盖,医院构建“医院-学校-家庭”三级网络。在医院层面,设立标准化近视防控门诊,配备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屈光档案动态管理;同步开展验光师与中医师联合坐诊,提供从药膳食疗(如滋肝明目茶)到离焦眼镜的全套方案。
校园防控环节,医院与德州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等机构合作,开展“中医护眼课堂”。2024年活动数据显示,通过入校视力筛查与每周穴位按摩指导,试点校学生近视新发率同比下降12。家庭端则开发“居家推拿视频课程”,指导家长每日按压四明穴,并推广“养眼萌牛奶”等药食同源配方。这种三位一体模式被写入《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成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范本。
家校医社联动机制
防控成效的关键在于多方协同。医院牵头成立德州市近视防控联盟,联合教育局落实“六个一”要求:即每日一次眼保健操、每月一次视力监测、每学期一堂爱眼课等。2025年6月,中医药管理局专题发布会强调:“需引导医疗机构—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印证了该模式的先进性。
针对电子产品泛滥的痛点,团队提出“20-20-20护眼则”(用眼20分钟后远眺20英尺外20秒),并设计“家庭光环境优化指南”,建议使用色温<4000K、无频闪灯具。同时联合体育部门推广网球、羽毛球等眼球追踪运动,利用“双眼追踪球类轨迹”的特性锻炼睫状肌。数据显示,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的学生近视风险降低30。
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取得成效,挑战依然存在:中医技术标准化程度不足、长期随访数据有待完善。对此,医院正推进两项创新:一是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合作建设“中医近视防控数据库”,量化推拿参数与疗效关系;二是探索“1+3+N”中西医结合新模式——以智能监测系统为基础,结合光子助阳仪(光疗)、地巴唑雾化(西药)、中医推拿三重干预,叠加个性化光学矫正方案。
段俊国教授指出:“未来需从‘被动矫正’转向‘主动管理’。”德州市中医院规划将防控端口进一步前移至孕产妇中医调理,通过母体体质优化降低儿童近视易感性。同时加强基层辐射,计划三年内为县乡培训300名“中医眼健康管理师”,让针灸、耳穴压丸等技术深入社区。
德州市中医院的实践揭示:儿童近视防控需构筑中西医结合的立体防线。从“四明穴”推拿到三级网络建设,从家校联动到智能监测,每一步都彰显着“治未病”的东方智慧。当指尖的温热融通经络,当校园的晨光洒向操场,这份对光明的守护,终将照亮无数孩子的未来之路。而下一步,深化中医循证研究、拓展全生命周期干预,将是中医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由之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