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近视日益严峻的今天,徐州市儿童医院眼科凭借其三十余年的技术积淀与多维度防控体系,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家长信赖的近视防治核心力量。作为集筛查、干预、矫正、手术及宣教为一体的综合性小儿眼科,该科室年接诊量近4万人次,不仅依托先进设备提供精准诊疗,更融合前沿科研成果与理念,为儿童视力健康构建起坚实的守护屏障。
专业技术实力
徐州儿童医院眼科的硬件配置体现其精准诊疗能力。科室引进了RetCamⅢ数字化宽视野眼底成像系统,可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高危眼病进行超早期筛查,为近视并发症防控奠定基础。针对高度近视这一临床难点,科室积极融合前沿技术——2024年邹海东团队发表于《OPHTHALMOLOGY》的研究证实: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疗法能显著控制高度近视进展,干预组儿童眼轴长度平均缩短0.06mm,而对照组增长0.34mm。该疗法通过650nm红光刺激脉络膜增厚、改善血流,为传统矫正手段(如离焦镜、OK镜)效果有限的患者提供新选择。
近视防控需结合个体化方案。除红光疗法外,科室视光中心配备角膜地形图、眼轴测量仪、调节功能检测系统等设备,实现屈光发育档案的动态管理。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近视进展速度的儿童,提供包括离焦镜、角膜塑形镜、视觉训练在内的阶梯化干预手段,有效延缓近视加深。
专科人才梯队
科室的临床实力依托于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现有7名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占比超40(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硕士以上学历达3人。学科带头人蔡文茜主任作为《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编委,在ROP筛查、斜视手术领域享有声誉;郭宝博士专注儿童斜弱视治疗,获市级新技术引进奖;孙莉副主任医师则承担省级近视防控宣讲工作。这一梯队确保复杂病例的多学科协作可能。
团队持续参与学术对话。2025年“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近视防控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王宁利、瞿佳等专家强调“筛-防-控-治”闭环建设的重要性。徐州儿童医院团队通过定期参加全国小儿眼科学术会议,将近视防控理念(如户外活动时长、用眼行为干预)与本地实践结合,推动区域诊疗规范化。
多维度防控体系
医院构建“筛查-干预-追踪”全周期管理模式。门诊开设双目视力筛查、眼生物测量、同视机检查等特色项目,结合校园筛查网络实现近视早发现。对确诊儿童,不仅提供光学矫正,更通过行为干预纠正读写姿势——强调“一拳一尺一寸”原则(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手离笔尖一寸),从源头减少视近负荷。
家庭-医院联动是防控成效的关键。科室创新性开展家长课堂与网络宣教,利用官网及好大夫平台发布护眼知识,专人负责免费咨询热线,及时解答居家防控疑问。建立患者回访制度,定期追踪视力变化并提供用眼指导,形成防控闭环。这种模式与郑广瑛教授倡导的“政校家社协同联动”理念高度契合。
科研与学术引领
科室积极参与多中心临床研究。2024年,邹海东教授联合上海新华医院、苏州儿童医院等机构开展的RLRL疗法试验,证实其对高度近视的控制率达93,为临床实践提供高级别证据。徐州儿童医院作为淮海经济区儿科诊疗中心,持续引进此类创新技术,填补区域内高度近视干预手段的空白。
科研转化聚焦长期安全性。针对红光疗法潜在风险,2024年石家庄研讨会上专家共识指出:需严格限定设备波长(650nm)与单次照射时间(3分钟内),避免视网膜热损伤。科室据此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并计划联合高校开展光生物机制研究,优化治疗参数。
服务模式创新
为破解“专家号难求”困境,科室推行团队协作诊疗模式——专家(蔡文茜、郭宝等)与主治医师联合出诊,延长接诊时间至周一至周六全天,单日号源增加30。同步开通寒暑假绿色通道,保障学生群体及时就诊。
深化社区辐射能力。依托“拥抱星宝”等志愿服务项目,科室将宣教场景延伸至学校与社区[],通过公益讲座、幼儿园视力档案共建,实现防控端口前移。此举呼应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发起的“正姿护苗公益行”项目理念,构建区域性近视防控生态圈。
徐州儿童医院眼科的突出优势在于技术先进性(ROP筛查、红光疗法)、服务可及性(多维度防控网络)与科研转化力(参与研究)的深度融合。随着RLRL等新技术从实验走向临床,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其长期安全性及个性化应用方案。建议家长结合医院提供的“筛防控治”体系,从3岁起建立屈光档案,每半年复查眼轴,对近视进展过速者(年增长≥1.0D)及时采用联合干预策略。在“健康中国2030”目标下,此类区域性专科标杆的实践经验,将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科学防控提供重要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