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机构咨询 >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蒋婷婷医生的眼科医学奉献与卓越成就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蒋婷婷医生的眼科医学奉献与卓越成就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延森 上传提供

发布: 109 评论



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繁忙的眼科诊室里,蒋婷婷副主任医师的工作日常浓缩着中国眼底病诊疗领域的精进与温度。作为深耕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十余年的专家,她手中的激光探头与学术论文同样有力——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精细化治疗到眼弓形虫病的临床突破,从自然科学基金的前沿课题到社区科普讲堂的通俗解读,蒋婷婷以跨界的专业素养诠释着新时代眼科医生的多维使命。她的诊室不仅是光明的守护站,更是连接实验室与病床、学术殿堂与公众健康的枢纽,折射出中国眼科医学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交织中的发展脉络。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蒋婷婷医生的眼科医学奉献与卓越成就

视网膜疾病的临床攻坚者

蒋婷婷的临床实践聚焦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精准干预,尤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领域形成系统化诊疗路径。她强调DR的早期筛查与分期管理,针对不同阶段灵活组合抗VEGF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及微创玻璃体手术。在直播科普中她指出,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接受眼底检查,1型糖尿病5年内、2型糖尿病确诊当年即需评估视网膜状态,此后每年复查。这种“关口前移”的策略大幅降低了可避免性盲的发生率。

面对复杂性病例,她创新性整合多模态影像评估体系。在糖尿病黄斑水肿治疗中,结合OCT血管成像与荧光素造影,精准判断渗漏来源;针对Kyrieleis动脉炎等罕见表现,通过广角眼底摄像捕捉周边视网膜微血管炎性体征,为2019年首诊的68岁眼弓形虫病患者成功保存0.8的矫正视力。其主导的“玻璃体腔注药联合分区激光”疗法,使中重度非增殖期DR患者的5年失明风险降低37,相关操作规范已被纳入上海市DR临床路径白皮书。

科研探索与学术创新

在基础研究领域,蒋婷婷团队致力于视网膜功能成像技术的转化应用。2023年发表于《BMC Ophthalmology》的突破性研究,提出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中外视网膜体积累积反射率(Integral)与锥细胞密度的量化模型。该成果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黄斑区光感受器层反射特征,实现无创细胞存活状态,为黄斑变性早期干预提供新标尺。

她对感染性眼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同样深刻。2021年领衔的11例眼弓形虫病临床分析发现,中国患者视网膜脉络膜炎占比高达75(9/12眼),显著高于欧美报告的神经视网膜炎主导型。该研究提出中国人群HLA-DQB105等位基因与视网膜坏死灶形成的相关性,为此类疾病的靶向免疫治疗指明方向。目前她主持的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深入探索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间质转化在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的调控机制。

医学传承与健康科普

作为北京大学视频与视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生导师团队成员,蒋婷婷深度参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她主导设计的“眼科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将OCT影像分割算法与临床诊断需求结合,指导学生开发出视网膜层间积液自动量化系统。该团队因在超高清影像处理与临床转化中的卓越贡献,荣获202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团队称号。

在公众科普领域,她擅于用“视觉账本”诠释疾病管理。2024年世界糖尿病日直播中,她以“甜蜜的负担”为题,用糖网患者视力损失的经济成本对比早期激光干预费用,揭示预防性医疗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6.8。更提出“三个一”护眼法则:糖尿病患者每日一次视力自检(关注视物变形)、每月一次血糖曲线分析、每年一次专业眼底评估,该模式已在上海闵行区14家社区医院推广。

未来展望:光明的前行方向

蒋婷婷的临床科研轨迹,映射出眼底病诊疗的三大趋势:在技术维度,她正探索裸眼3D全息技术辅助玻璃体手术的实操训练系统,与北京大学马思伟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的实时手术导航模块,有望突破传统显微镜的景深限制;在诊疗模式上,她牵头构建的“糖尿病眼病云平台”已实现浦江院区与8家社区卫生中心的OCT影像共享,未来计划整合基因组数据建立风险模型;而在疾病认知层面,其团队正在编撰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手册》,将纳入“视觉生活质量量表”,推动疗效评估从单纯生物学指标向人文关怀拓展。

然而挑战犹存——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覆盖率仍不足40,基层医疗机构对Kyrieleis动脉炎等病症的识别能力薄弱。蒋婷婷在2025年眼科学会上呼吁:应建立“眼底病分级诊疗AI哨兵系统”,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在不共享原始数据前提下训练病灶识别算法;同时亟需制定眼弓形虫病早期诊断的亚洲共识,填补致病基因鉴定与免疫调节治疗的空白。这些方向不仅是她科研地图上的新坐标,更是中国眼科回应“健康中国2030”防盲目标的必由之路。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