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学科带头人许迅教授荣膺2024年“上海好医生”称号。这位深耕眼底病领域四十余年的眼科专家,以“为患者健康和光明奋斗”为信念,从青涩医学生成长为知名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带领团队将视网膜脱离手术从63提升至97;创建全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病)远程筛查网络,使上海糖尿病患者盲率四年下降54.1;更打造了近视防控的“上海方案”,惠及百万儿童青少年。他的手术刀、科研笔与公共卫生视野,共同构筑起中国眼健康的坚实防线。
一、手术创新的艺术
许迅的医术生涯始于对眼底病外科技术的攻坚。90年代初,他师从上海市人民医院赵东生教授(中国眼科界德系手术风格的代表),锤炼出“头发分三份”级的精细操作。面对视网膜脱离复发和巨大裂孔这两大临床难题,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深造期间融合美式创新思维,首创系统性分型及手术方法。通过优化环扎技术、设计后巩膜加压装置(获专利),他将此类手术从63提升至97,该成果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
2003年起,他持续引领技术迭代:率先开展眼内窥镜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微创TSV技术,突破性整合眼前后段联合手术,完成高难度三联、四联显微手术。迄今累计完成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糖网病等高风险手术超万台,使大量濒临失明的患者重获光明。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评价其“代表眼显微外科高水平”,而许迅则将其成就归结为“百折不挠求精细,坚守赤子旧丹心”的工匠精神。
二、构建糖网病防治体系
面对我国1.4亿糖尿病患者中高达23的糖网病患病率,许迅意识到:单一手术无法解决群体性致盲危机。2009年,他推动创建中国糖网病远程筛查系统,开发自主产权AI分析软件,在上海市建立“社区-区级-市级”三级防治网络,覆盖57家社区中心及12家区级医院。该模式显著提升早诊率,四年内使上海糖尿病患者盲率降低54.1。
这一“上海模式”被纳入卫健委防盲指南,推广至16省市。2025年,他进一步牵头启动“主要致盲性眼底病筛查和转诊研究”,在浙江建立42000人高危队列,探索标准化筛查路径与卫生经济学模型。“未来要将筛查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像测血压一样常规查眼底”,他在项目启动会上强调。
三、近视防控的上海模式
病理性近视已成为我国不可逆致盲性眼病。许迅提出“防控端口必须前移”,带领团队建立覆盖百万儿童的屈光档案,首创筛查标准与户外活动干预方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可使近视发生率降低30,这一结论被纳入《“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核心措施。
他主导的“近视防控上海方案”率先实现三个突破:建立全国大儿童眼病队列、验证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开发智能化随访平台。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据此制定《中国病理性近视诊疗指南》,将防治焦点从晚期治疗转向早期预警。
四、科研领域的突破
许迅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同样成果丰硕。其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AGE及受体参与糖网病机理研究”,揭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代谢记忆”机制;针对新生血管与神经损伤,发明多肽类治疗药物,获5项专利及2项专利。近十年承担项目12项,包括十三五精准医学、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发表SCI论文87篇。
团队研究曾获200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他主导发布《中国眼底疾病临床诊疗手册》,推动全国千余家医院建立标准化慢病管理平台“光明中心”。中华眼科学会评价其“实现从技术引进到方案输出的跨越”。
五、医者情怀与传承
“眼科医生的人生,就是‘精细’人生”,许迅常以此告诫学生。从医四十年,他培养博士生47名,其中12人成为科主任。他重建上海交大医学院眼科系课程体系,将赵东生教授的德系严谨传统与香港何志平教授的美式创新思维融合,形成“理论-操作-人文”三维培养模式。
2024年视网膜研讨会上,他倡议设立“青年手术视频擂台赛”,鼓励临床技术创新。2025年3月,他当选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近视防控委员会名誉主委,推动成立“青少年眼健康志愿服务联盟”,将医学教育延伸至公共卫生领域。“医生应像天上星星,用自身光芒照亮患者前路”,这是他对职业的诠释。
从手术室到社区筛查站,从实验室到政策制定桌,许迅的视野始终聚焦于中国致盲性眼病防控的核心痛点。其主导的糖网病防治网络与近视防控体系,为公共卫生策略提供了科学范本;视网膜手术技术的革新,则代表中国眼科对学术的突出贡献。当前,他正推动两项战略转型:一是通过多中心研究验证AI筛查的卫生经济学效益,二是探索基因治疗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正如他所言:“让14亿人看得清、看得好,是中国眼科人必须翻越的山峰”。这位光明守望者的攀登,仍在前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