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2022年总体近视率53.6),上海眼科专家以严谨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近视防控点亮了一盏明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赵婧、赵宇等专家团队,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一线经验,正推动近视防控从“盲目矫正”走向“精准干预”。他们的探索不仅关乎医疗技术创新,更是一场与市场乱象的博弈——当虚假宣传让家长花费数万元却换来度数加深,科学防控的价值愈发凸显。
市场乱象与科学真相的撕裂
近视矫正市场的混乱已成社会痛点。商家以“不手术摘镜”“三个疗程治愈”的话术制造焦虑,配合所谓“成功案例”和伪科学仪器收割家长。记者调查发现,河北一名家长耗费3万元尝试5家机构后,孩子近视反增70度;北京市民方梦轻信视力恢复中心承诺,导致孩子近视加速恶化。这些乱象背后,是商家刻意混淆“裸眼视力暂时提升”与“真性近视不可逆”的医学事实。
科学界对此有明确共识:真性近视本质是眼轴增长,无法逆转。赵宇医生强调,任何宣称“治愈近视”均属虚假宣传。当前合规的防控手段仅能延缓进展,而非逆转度数。家长若被误导用按摩、眼贴替代光学矫正,反而可能加剧近视发展甚至诱发视网膜病变。
科学防控的三大核心支柱
光学干预的精准应用
赵婧团队在角膜塑形镜(OK镜)和离焦框架镜的应用中强调个性化。研究表明,OK镜通过夜间重塑角膜形态,白天可延缓50近视进展。而赵宇医生进一步指出,联合干预效果更佳——例如低浓度阿托品与离焦眼镜协同使用,可提升30防控效率。他在上首创的“SMILE-CCL术式”(飞秒激光连续环形撕镜法),则为青少年高度近视手术提供了更安全选项。
行为干预的基石地位
“户外活动是免费的‘良药’。”赵婧在科普著作中强调。每日2小时户外暴露可促使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增长,这一机制得到全球研究证实。团队还开发了“用眼行为监测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读写距离、时长等数据,为家庭提供实时预警。值得注意的是,赵宇医生指出,户外活动需与近距离用眼平衡——持续阅读超45分钟,睫状肌痉挛风险显著上升。
药物干预的谨慎探索
低浓度阿托品(0.01-0.05)作为有效防控手段,需严格遵循处方。赵宇团队发现,0.01阿托品年均控制度数增长约50度,但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弹。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邹海东教授的新研究为高度近视带来突破: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疗法通过改善脉络膜代谢,使干预组眼轴平均缩短0.06mm,对照组却增长0.34mm。该疗法虽处科研阶段,其安全性(一级激光功率)已通过多中心验证。
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
红光疗法的争议与规范
尽管RLRL疗法展现潜力,赵婧在《儿童和青少年眼健康与近视防控》中警示风险:高功率哺光仪曾引发黄斑出血个案。她牵头制定的《哺光仪使用临床路径》要求使用前必查眼底、眼轴、眼压,禁用干眼症、抽动症患者。当前团队正探索红光参数个性化方案,避免“一刀切”功率引发并发症。
代购乱象与用药安全
社交平台上泛滥的阿托品代购,暴露监管盲区。赵宇医生指出,无处方使用可能引发畏光、视调节麻痹。他建议家长仅通过医疗机构获取正规制剂,并配合视功能训练抵消副作用。针对部分商家将红光仪包装成“家用神器”售卖,邹海东团队明确反对:“治疗仪器需严格规范操作,家长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远离非标设备”。
未来: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防控
近视防控的目标是构建“医-校-家”协同网络。赵婧作为上海市健康科普讲师,主导开发校园筛查AI系统,实现屈光档案数字化跟踪;赵宇则通过“明日之星”计划培训基层医生,推广规范化诊疗流程。
面对高度近视防控难题,邹海东团队将持续优化RLRL方案,探索其与离焦镜的协同机制。而赵婧在科研中聚焦基因易感性,试图破解“为何同等防护下部分儿童仍快速近视”的困境。正如赵宇所言:“未来十年,近视防控将从‘延缓进展’转向‘精准预防’,这需要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深度握手”。
上海眼科专家以循证医学为矛,刺破近视矫正市场的谎言泡沫;以技术创新为盾,守护儿童视觉健康的底线。他们的实践揭示:防控近视没有“神器”,唯有科学认知(如户外活动的基础作用)、规范干预(光学/药物/光疗的精准应用)和系统协作(医疗-教育-家庭闭环)的三维合力。当乱象渐退,真相浮出,这些白衣战士的身影,终将成为儿童近视防控长征中坚实的灯塔。
> 资料说明:
> 1. 防控数据来自卫健委和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 2. 专家观点源自赵婧、赵宇公开资料及邹海东团队研究;
> 3. 市场调查引自《法治日报》及消费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