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眼底外科领域十五年,何广辉的名字始终与技术创新和医疗普惠紧密相连。作为天津市眼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治疗中心的学科带头人,他凭借累计接诊4万人次、主刀及参与超5000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积淀,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眼底疾病诊疗网络中的关键力量。从25G/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应用优化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精准干预,他不断推动技术边界的拓展;从天津到新疆、云南的医疗援建,更彰显其践行“健康中国”的医者担当。这位兼具科学家思维与临床工匠精神的专家,正以刀刃之巧守护患者的光明视界。
临床实践与技术革新
何广辉的临床专长聚焦于复杂眼底疾病的微创化治疗。他率先在国内推广应用25G、27G超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并加速患者康复。针对视网膜脱离患者,他创新性结合外路环扎垫压术与微创玻璃体切除,使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提升至先进水平。在糖尿病眼病领域,他主导推动“白内障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的规范化流程,一次性解决患者晶状体混浊与眼底出血问题,避免二次手术风险。
面对黄斑疾病这一致盲“顽疾”,他构建了多模态评估体系。通过整合OCT血管成像、微视野计等功能学检查,实现对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及黄斑水肿的精准分期,为抗VEGF药物注射、内界膜剥离术等治疗提供个体化方案。其团队数据显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解剖复位率达98,视功能改善率超85,成果发表于《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等期刊。
科研探索与学术贡献
何广辉的科研紧密围绕临床难点,致力于探索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策略。他主持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项目,并参与两项天津市科委基金,重点研究在抗眼底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其团队发现:间充质来源可通过下调VEGF-A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增生,该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方面,他聚焦的神经保护功能。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脐带间充质能通过激活BDNF/TrkB通路,减轻高糖环境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基于此开发的“-抗VEGF协同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突破现有药物耐药性瓶颈。其参编的《眼和眼眶超声学》《临床眼科免疫学》等专著,成为眼底病影像诊断与免疫治疗的重要参考。
援疆援滇的医疗普惠实践
2021年,何广辉作为天津市眼科医院援疆专家赴兵团医院任职。在一年半的援建期内,他带领团队完成眼底手术200余台,并建立“临床案例实境教学”模式,通过每日带教查房、术中手把手示教,显著提升当地医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疗能力。他因此荣获“2022年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援疆干部”称号,其事迹被《兵团日报》专题报道。
2023年,他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西部。在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由他与陈松教授领衔的“名医工作室”正式揭牌。团队通过现场义诊、手术带教及学术培训,为240余名边疆群众提供免费眼底诊疗,指导完成4例高难度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工作室与大理大学共建“眼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为当地定向培养眼科专业技术人才,形成“输血+造血”的长效帮扶机制。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
作为南开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何广辉注重跨学科人才的梯队建设。他提出“临床-科研双轨制”培养框架:临床方面,要求研究生掌握眼底超声、OCT等精细化诊断技术;科研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载药、微脉冲激光等前沿研究。其团队近三年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关于“抗VEGF药物联合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水肿”的研究被纳入《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指南》。
他亦积极推动诊疗规范化进程。在2024年云南省眼视光医学培训中,他系统讲授《糖尿病黄斑水肿的规范化诊疗路径》,强调“早期筛查-精准分型-阶梯治疗”的三级防治体系。作为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委会副主委,他牵头制定《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创手术操作专家共识》,将27G手术适应证、术中出血控制等技术标准向全国推广。
总结与展望
何广辉的职业生涯诠释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卓越追求:在临床层面,他推动微创玻璃体手术标准化,提升眼底病治疗效率;在科研领域,其对机制的开创性研究为抗新生血管治疗提供新方向;在医疗公平性实践中,援疆援滇的帮扶模式成为东西部协作的范本。未来眼底病诊疗的发展,仍需突破三重瓶颈:其一,探索基因编辑、AI辅助诊断等新技术在基层的应用路径;其二,深化载药、神经保护因子等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其三,构建覆盖城乡的眼底病早筛网络。何广辉团队与大理州的合作经验表明——唯有将技术革新、人才培养与体系化建设结合,方能实现“光明中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