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医学视光科,一位9岁高度近视患儿正在接受后巩膜加固术的术后复查。主刀医生乔利亚查看眼轴数据后,向家长解释道:“手术阻止了病理性近视的快速进展,但后续仍需结合光学干预和用眼行为管理。”这一场景浓缩了她二十余年临床工作的核心——以多技术融合对抗儿童近视的复杂性。
临床实践的深度探索
乔利亚团队在儿童近视防控领域形成了三级干预体系:对近视高危儿童建立远视储备档案;对已近视者采用角膜塑形镜或多焦软镜延缓进展;对病理性近视则开展后巩膜加固术等外科干预。这种分层策略源于她对近视本质的深刻认知:“轴性近视一旦发生,眼轴不可逆。防控的核心是延缓进展,尤其阻止低度近视向高度转化。”
其团队数据显示,接受系统管理的儿童年近视增长幅度平均降低45。2023年发表的《近视防治指南》中,乔利亚参与的“近视分期管理”章节进一步将这一理念标准化:强调从“近视前驱期”(远视储备不足)即启动行为干预,到“高度近视期”需联合眼科、遗传学多学科会诊。这一框架成为全国近视防控门诊的重要参考。
科研攻关的前沿突破
在2025年视觉健康会议(VISION CHINA)上,乔利亚发表《儿童高度近视诊疗实践》专题报告,提出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她指出:“约12的早发性高度近视与Stickler综合征等遗传疾病相关,需通过基因检测实现精准分型;而多数环境因素导致的近视,表观遗传调控或是未来干预靶点。”
其团队正在推进全国多中心研究,聚焦ICL植入术对青少年病理性近视的长期安全性。初步数据显示,在严格筛选的14岁以上患者中,五年视力稳定性达91,但她强调:“手术仅是光学补偿,必须同步控制原发病进展。”这一结论被纳入2024版《近视防治指南》,明确将“进展性病理性近视”列为屈光手术的相对禁忌。
技术创新与规范制定
面对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乱象,乔利亚联合中华医学会眼视光学组主导制定了《多焦软镜验配专家共识(2023)》。共识确立“四阶适配标准”:
1. 筛查阶段:建立包含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调节功能的17项基线指标;
2. 适配阶段:按近视进展速度选择离焦设计类型;
3. 安全监控:要求配戴后48小时、1周、1月进行泪膜稳定性评估;
4. 疗效判定:设定年进展≥75度需重新评估方案。
该共识将镜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4,并被同仁医院应用于“儿童近视防控标准化门诊”建设。2025年,她进一步牵头开发AI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分析10万例近视档案数据,实现进展风险准确率达89。
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构建
“近视防控非一人一院之功,需构筑医防协同网络。”乔利亚在第二届近视防控大会上呼吁。她推动同仁医院与北京疾控中心合作,试点“学校-社区-医院”三级联动:
该模式使东城区2024年青少年高度近视新发率下降18。她还参与设计近视防控科普平台,其主讲的《高度近视的十大误区》系列视频全网播放量超千万,尤其针对“戴镜加剧度数”“近视可治愈”等谣言进行科学澄清。
全球协作与未来展望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视光学组委员,乔利亚正筹备2025年印尼JEC眼科学术会议(JECIM)的“亚太近视防控联盟”专场。她提出三项倡议:
1. 建立跨国队列研究:对比东亚与欧美儿童近视进展差异的生物学机制;
2. 统一技术标准:推动多焦软镜、低浓度阿托品等疗法的适应症互认;
3. 医疗资源下沉:输出中国近视筛查的移动智能设备方案。
面对未来,她指出两大攻坚方向:“一是探索基因编辑技术在遗传性高度近视中的应用,二是破解户外活动保护作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这可能带来药物干预新靶点。”
乔利亚教授的工作映射出中国近视防控的转型之路:从单一矫正到全周期管理,从经验医疗到精准干预。在同仁医院亦庄院区的视光科走廊,悬挂着她题写的标语:“让每个孩子看清世界的边界,但不被近视限定人生的边界。”这或许正是这场视力保卫战深刻的注脚——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处,守护光明,更守护未来的无限可能。
> 数据背景:中国20岁以下近视患者达1.87亿(2025年),高度近视占比9.7;北京同仁医院年接诊近视儿童超3万例,其中进展性病例占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