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医生讯息 > 上海医院眼科傅扬的光明之路

上海医院眼科傅扬的光明之路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昔冷骨 上传提供

发布: 76 评论



“左眼向外偏斜23年,每次与人交谈都能感受到异样的目光。”30岁的宋某从小因眼外伤导致视力下降,逐渐发展为严重的知觉性外斜视,伴随角膜白斑、弱视等多重并发症。2018年,他在上海市人民医院遇到了傅扬教授。经过一小时的手术,傅扬团队不仅矫正了他的眼位,更消除了伴随他二十余年的疼痛与自卑。术后宋某紧握医生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拥有健康自信的生活!”

上海医院眼科傅扬的光明之路

深耕斜视领域的“追光者”

傅扬的临床专长聚焦于复杂性斜视的精准治疗。她主导的斜视矫正手术不仅关注外观改善,更注重视功能重建。2018年,她在遵义帮扶期间成功为一名病程长达23年的复杂斜视患者实施矫正术。该患者同时合并角膜黏连性白斑、无晶体眼及重度弱视,傅扬通过精细化肌肉调整,使患者眼位恢复正位并显著缓解疼痛。这类手术需要术中对眼外肌牵引力度进行毫米级调控,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复视等并发症,而傅扬凭借千余台手术积累的触觉经验,实现了高难度手术的安全落地。

在学术层面,傅扬创新性提出“儿童斜视治疗黄金窗口期”理念。作为上海医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秘书,她强调6-7岁前是建立双眼视功能的关键时期。其团队研究发现,早期手术联合术后双眼视训练可使斜视儿童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提升40。这一成果被纳入《中国儿童斜视诊疗专家共识》,相关论文发表于眼科期刊,其中关于视网膜细胞抗凋亡机制的研究为弱视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近视防控的体系化探索

面对中国儿童青少年居高不下的近视率,傅扬牵头构建了“筛查-干预-随访”三级防控体系。在上海市松江区院区,她主导的校园视力筛查项目覆盖5万余名学生,首创屈光发育电子档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近视进展风险实施分级预警。临床中,她综合应用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镜及低浓度阿托品等个性化方案,使试点区域学生近视年增长率下降12。

针对近视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傅扬团队发现睑缘微环境与近视发展的潜在关联。在参与制定的《基于眼睑清洁仪的睑缘清洁操作流程》团体标准中,她提出睑缘菌群失衡可能通过炎症因子影响巩膜重塑。该标准规范了清洁操作的106项技术参数,使睑缘炎相关干眼患者治疗后视力模糊症状改善率达83,为近视防控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

临床科研的双向赋能

作为眼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傅扬将基础研究创新融入临床实践。2012年她在《Frontiers in Bioscience》发表的突破性研究证实:褪黑素可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为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治疗提供新方向。该发现被后续多项研究引用,成为开发神经保护剂的理论基础。

在科研转化方面,她作为主要责任人承担3项课题,聚焦斜视术后视功能重建的神经机制。其团队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发现,斜视患者大脑融合中枢存在代偿性功能重组,这一发现推动术后训练方案从单纯眼肌训练升级为“神经-肌肉协同康复”模式。2023年她参与的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工作,更将多模态影像分析技术应用于弱视儿童视皮层可塑性研究,相关成果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

医者育人的薪火传承

“一台手术只能挽救一双眼睛,但培养一名医生能照亮千百人生。”作为上海交大硕士生导师,傅扬创立了“斜视手术阶梯式教学法”。进修医生从动物眼肌合训练,到术中实时眼位监测操作,终在专家督导下完成临床手术,考核通过率提升至98。她带教的12名研究生中,3人获奖学金,其主编的《复杂性斜视手术图谱》成为年轻医师必备工具书。

在医疗资源下沉实践中,她三度赴遵义帮扶,担任遵义市眼科临床医学中心执行主任。期间培训基层医师掌握斜视筛查基础技术,建立转诊绿色通道,使当地儿童斜视手术量年增长300。更推动上海市人民医院与西部9家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每月开展罕见眼病病例讨论,使基因检测等精准医疗技术惠及偏远地区患者。

光明的守护与超越

傅扬教授的从医之路,诠释了“以技术创新重塑光明,以人文关怀点亮生命”的医者精神。从为23年斜视患者解除病痛,到建立儿童近视三级防控网络;从视网膜细胞保护的机制探索,到西部医疗帮扶的躬身实践——她始终站在眼科发展的多维交汇点。

未来,随着上海市人民医院眼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在细胞疗法等领域取得全球突破,傅扬团队正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基因治疗与神经可塑性调控的结合领域。正如她在研究生课堂上的寄语:“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修补视觉的缺口,更要打开感知世界的全新维度。”这或许正是当代眼科医生从“治已病”向“创未来”跨越的注解。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