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达51.9,防控形势严峻。面对这一挑战,四川眼科医疗机构通过专科建设、中西医结合方案创新、前沿技术应用及政策协同,构建了覆盖全省的儿童近视防控网络。从华西医院的引领到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的中西医融合实践,从成都爱尔的校园筛查体系到四川省八部门联合行动计划,多方力量正共同守护巴蜀大地的“睛”彩未来。
医院与特色专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作为西南地区标杆,设立屈光手术中心及视光专科,年手术量超8000台。其针对儿童近视防控开展长期临床研究,例如通过为期3年的前瞻性试验验证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为临床干预提供关键依据。
成都爱尔眼科组建专业小儿视光团队,开发青少年近视防控系统,已为百万余名中小学生建立眼健康档案。其专家团队因突出贡献被成都市科协聘为“专家服务团”,并获“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试点推介。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依托袁晓辉等专家(30余年斜弱视诊疗经验),将中医理论与现代技术结合,形成独特的小儿眼病诊疗路径。
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模式
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段俊国教授团队发布的 “1+3+N”方案 是典型代表。该方案以“智能监测+三重干预+多维增强”为核心:通过AI驱动的共享智能视力表实现校园动态筛查;基础干预融合中医食疗(调肝理脾健肾的养眼萌牛奶)、靶向光子助阳仪(调节眼循环)和雾化给药技术;增强措施则涵盖环境优化、5度精准离焦镜片、角膜塑形术及针灸耳穴等传统疗法。
这一体系突破单一矫正逻辑,构建“治未病”主动防控链。例如“靶向光子助阳仪”基于“助阳抑阴”中医理论,通过局部光疗抑制眼轴过度增长,临床验证显示对延缓近视进展有效率超80。环境干预层推广的远像屏、3D视觉训练,进一步减少用眼负荷,形成中西医协同的立体防御网。
前沿技术与临床研究
华西医院开展的角膜塑形镜三年期研究揭示了长期佩戴的安全性边界: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戴镜24个月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显著下降,提示需严格监控佩戴周期。这一发现推动四川多家医院优化随访方案,如英华眼科将ECD检测纳入季度复查必检项。
技术创新方面,普瑞眼科应用AI千频飞秒技术提升手术精准度;爱迪眼科针对军人、运动员等特殊群体开发抗撞击性强的无瓣全飞秒技术;成都华厦眼科则获得蔡司“质量贡献奖”,其高度近视矫正技术惠及川北地区。
政策支持与全域防控网络
四川省教育厅等八部门于2019年联合推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行动计划》,明确“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控制在38以下”的目标。政策要求建立省-市-县三级视力监测体系,实现学生健康电子档案全覆盖,并将体育锻炼纳入课后服务管理,从源头减少用眼负荷。
该计划推动形成“医院-学校-社区”联动机制。例如成都爱尔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入校筛查;绵阳404医院为学生提供半价检查;乐山市人民医院作为区域性眼病诊疗中心,联合基层机构下沉防控资源。金牛区等地方深度参与银海眼科的“1+3+N”方案试点,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社区服务。
专家团队与专项服务
四川已组建多层次专家梯队。华西医院邓应平、英华眼科魏静等专家主导复杂病例诊疗;袁晓辉等学者专注婴幼儿斜视、眼球震颤性弱视等疑难病症;成都爱尔林江院长领衔的团队深耕校园科普教育,被聘为青羊区近视防控“专家宣讲团”。
针对特殊人群需求,机构设立专属通道:佰视佳眼科、英华眼科为征兵青年提供激光手术绿色通道;华厦眼科为运动员设计抗撞击性方案;爱尔、普瑞推出学生优惠价及快速复查服务。这类精细化分工显著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与有效性。
三、
四川儿童近视防治体系融合医疗资源(如华西医院科研与临床优势)、中西医协同创新(如“1+3+N”方案)、政策支撑(三级监测网络)及专家精细化服务,形成“防、筛、诊、控”闭环。未来需重点关注三方面:一是扩大县域医疗覆盖,解决绵阳、南充以外地区资源不均问题;二是优化技术成本,如降低AI筛查设备价格;三是深化中医机理研究,推动“药食同源”等方案纳入医保。唯有持续整合多方力量,方能实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低于38的目标,让每个孩子拥抱清晰“视界”。